作者: 马玉萍 来源: 二场 发布日期: 2025-08-28
五月初,刷抖音的丈夫忽然将手机递到我眼前,屏幕上是大片泼天的金黄。“快看,陕西汉中的油菜花都开好了!”他的语气里带着向往,“我们什么时候也去看看吧,这花海太壮观了。”我望着那被精心推送的绚烂景致,微微一笑,眼中却不由自主地泛起泪光。这隔屏盛放的金黄固然迷人,却终究不及我记忆中家乡的万分之一。那里,祁连山终年积雪的峰顶沉默地俯瞰着无垠的田野,天地在耀眼的花浪与洁白的雪线之间相接,那是一种让人窒息的壮美,更是一份刻入骨髓的辽阔与乡愁。
山丹马场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逐匈奴于焉支山下,设立汉家马苑,开创了这片土地与马的不解之缘。“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首古老的匈奴歌谣,道出了这片土地对于游牧民族的重要性。
我的根,深植在河西走廊那片辽阔的土地上——山丹马场。作为“马四代”,我的血脉里流淌着草原的豪迈与马背上的骄傲。老阿奶“阿旦”是1949年后军马场的第一代建设者,爷爷在马背上度过了大半生,父亲至今仍能一眼识别出最优秀的骏马。而我,虽然远嫁,灵魂却永远系在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
小时候,爷爷常指着祁连山对我说:“这雪山滋养了我们的草原,养育了我们的骏马,也塑造了我们牧马人坚韧不拔的性格。”上小学时,坐在爸爸的摩托车后座,摩托驰骋在庄稼地间的土路上,我望着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峰顶,想象山那边是怎样的世界。如今我翻越了那座山,看到了山外的世界,却发现最让我魂牵梦萦的,还是祁连山这边的故乡。
高铁如银龙般穿行在河西走廊,每次路过马场,我总是紧贴车窗,贪婪地捕捉每一帧故乡的风景。当那片熟悉的金黄再次映入眼帘,车厢里响起阵阵惊叹:“这是什么地方?太美了!”这时我总会自豪地说:“这是我的家乡,山丹马场!”
更让我自豪的是,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丹马场,对山丹马场改革发展和祁连山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家乡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祁连山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草原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如今的山丹马场,早已不是外人想象中的单纯养马之地。通过互联网,我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生态畜牧业蓬勃发展,“山丹马”这一优良品种闻名遐迩;现代农业技术让各类农作物产量节节攀升,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旅游业方兴未艾,让更多人见识到山丹马场的美丽。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我的乡愁,是祁连山顶的白雪,是焉支山的一片翠绿,是万顷油菜花的金黄,是草原上奔腾的骏马,是牧人悠长的歌声......“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李清照的词句道出了游子的心境。但我知道,无论身在何方,那片金黄的油菜花海永远为我绽放;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祁连山下的山丹马场永远守护着我童年的梦想。
当暖风吹过河西走廊,油菜花依旧如金色海洋般涌动,而每一个从山丹马场走出的孩子,都会在某个时刻,向着西北方向,深情地说:看,那是我美丽的家乡——山丹马场!
(供稿:二场职工子女 马玉萍 摄影:一场 王超)
网址: www.shandanjmc.com
地址: 中国甘肃山丹大马营
陇ICP备17003379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2502000124号
山丹马场 版权所有 2016-2025
农民工工资清欠投诉举报电话:1899363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