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马场志
概述

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原创  发布日期: 2016-10-07  

山丹军马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地跨甘、青两省的山丹、民乐、永昌、肃南、祁连、门源6县。

山丹军马场为兰州军区后勤部马场管理局及其下辖的山丹军马一场、二场、三场、四场、山丹机械厂及其他一些直属单位的总称。全场总面积2192.54平方公里,合3288816.61亩。其中军马一场1250716.37亩,二场(含机械厂及局直单位)1033296.6亩,三场790485.5亩,四场214318.14亩。

山丹军马场所处的大马营草滩,地形平坦,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土壤肥沃,牧草繁盛,为历代屯兵养马之要地。境内最高的祁连山峰海拔4922米,缓坡地海拔2500米至3100米。属高原高寒区,北部干旱,南部为半阴湿地域。场部地区年均降水量为358.8毫米,雨量多集中于7至9月,年蒸发量高达1701.2毫米。年平均气温0.2℃,无霜期101天,最大风力9级,多为西北风,干旱、冰雹、早霜冻、热东风危害严重。

山丹马场历史悠久,史志典籍多有记载。《资治通鉴-汉纪十一》载:(元狩二年)霍去病为票(亦作骠引者注)骑将军,过焉支山千余里。驱逐匈奴后,汉朝即在汉阳大草滩(即今大马营草原)屯兵养马。《五凉志·沿革》载:汉阳大草滩即指古之大马营草滩,东自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乐永固堡,南屏祁连,北据胭脂(即焉支山,今名大黄山)。尔后自魏晋至隋唐,大马营草滩一直是重要的牧马场所。据《甘肃通志稿》记载,包括大马营草原在内的祁连大草滩,在唐代养马业鼎盛时期养马7万匹以上。清嘉庆六年(1801年),大马营草滩孳生马1.8万余匹。至晚清时,时局动荡,马政衰微,大马营草滩仍有马数百匹。中华民国8年(1919年),政府派人经管马场,并于次年定名为甘肃种马牧场。后因战事频仍,马场历经浮沉,于民国18年沦为马步芳、马步青兄弟的私人牧场。直至民国29年,才复归中央政府经营,几经周折,组建为山丹军牧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毛泽东主席电令,正式接管山丹军牧场,时有官兵605人,养马9763匹,牛59头,羊2305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山丹军马场建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更:1950年至1957年2月为山丹军牧场(后期改称第一军马场、山丹军马场)时期,先后

归西北军区和总后勤部管辖;1957年3月至1961年5月为国营山丹牧场时期,归农垦部管辖;1961年6月至1966年9月恢复为总后勤部山丹军马场;1966年10月至1975年12月,为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军马局和西安办事处军马局时期;1976年1月改为兰州军区军马总场;1986年12月以后为兰州军区后勤部马场管理局。

山丹军马场总场部(今马场管理局)原驻山丹县大马营城堡,1966年移驻大马营南1公里之王家庄。马场管理局现辖4个马场和1个机械厂(均为团级),1个复合肥料厂(副团级),直属单位有农牧研究所(团级)、局中学(团级)、职工医院(副团级)、电厂(营级)。全局现有农牧连队39个,煤矿2个,面粉厂1座,加工队4个,榨油厂2座,水电站2座,变电所3个,农机修理车间(所)3个,工程建筑队5个,汽车运输队6个.机砖厂4个,皮革制品厂1个,白酒厂3个,保健药酒厂1个,花岗岩饰板厂(公司)2个,服务部(百货商店)6个。

1993年底,场区总人口18866人,有汉、回、蒙古、藏、满、苗、壮、土、保安、畲、土家共11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8.92。全场职工9994人。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场区各业生产发展较快,为国防事业和地方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1949年至1993年,全场共出场马骡139436匹,其中军用53046匹,民用86390匹。交售粮油4亿公斤。经过多年探索和调整,现已形成农牧工副相互依存、种养加工协同发展的新型军牧企业格局,并已成为全军最大的粮油肉生产基地。曾先后被国务院、解放军三总部、总后勤部、兰州军区及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多种荣誉称号。

1949年后,随着经营方针的调整和供需关系的变化,场区畜牧业生产结构变化很大。50至60年代,养马业发展迅速。1971年,存栏马20256匹,是1949年的2.07倍;牛14979头,羊94624只,分别是1949年存栏数的254和41倍。此后因军马需求量减少,马匹存栏数逐渐压缩。;山丹马;培育成果于1984年通过鉴定验收并于次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后,军马生产的重点转向;山丹马;的保种工作,牛羊生产注重良种引进和繁育。至1993年,全场存栏马3832匹,牛18997头,羊33153只。1990年至1993年,共出场军用马骡1124匹,占1949年以来出场军马骡总数的2.1%;民用马骡7336匹,占1949年以来出场民用马骡总数的8.5%;同期出栏牛22149头,羊58027只。

为保证畜牧业发展,场区建立了局(总场)、场、队三级畜牧兽医机构,培训技术人员,巩固和壮大畜牧兽医队伍,形成了较完整的卫生防疫体系。从50年代开始,就推行和改进马匹人工授精技术,加强山丹马的育种、保种和繁育 工作。1954年群马受胎率为60%,1990年达93.2%,1993年为92%。繁殖成活率连续20年保持全军、全国最高纪录,1989年达93%,1993年为80.3%。 同时加强草原建设和管理,铺设草原引水管道,注重冬春补饲。先后围建草库仑23.4万亩,改良草原15.8万亩,有效地控制了草原的沙化退化现象,产草量较改良前提高近两倍。畜牧业生产管理方面的许多先进经验和措施被写进有关高等学校教科书。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畜牧业产值在全场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但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满足军队及地方的肉食需求和为工副业生产提供原料等方面,畜牧业生产仍作为场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场区农业生产40多年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1949 年,仅有耕地9720亩,播种4325亩,仅收豌豆1750公斤,燕麦2650公斤,主要解决牲畜补饲问题。50年代前期,在购置农业机械、改进耕作措施等方面打下了基础。1957年开始大办农业,当年垦荒3.3万亩。到1966年,耕地增至23.3万亩,粮料总产678.45万公斤,油料总产71.5万公斤,农业产值由1956年的12.45万元提高到173.5万元。1967年以后,农业生产在调整中稳步发展,油料播种面积8.55万亩。此后农业生产继续巩固提高,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逐渐上升。1993年,全场粮油总产5005万公斤,是1949年至1963年共15年粮油总产的1.18倍,农业产值占全场总产值的46.2 %。1949年至1993年,场区共产粮料5.82亿公斤,油料(1958年始种)2.34亿公斤。粮油种植已成为全场的支柱产业,山丹军马场也因此成为河西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多次荣获总后勤部;丰收杯;奖,并获甘肃省;售油模范;称号。

1958年以来,场区大力开展以农田水利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共投资。1422.95万元,建成输水管道77条,共264.6公里,各级渠道256条,共399.42 公里,并与地方合建成西大河水库,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农业生产已全部实现机械化。1993年有大中型拖拉机266台,农用汽车138辆,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44台,耕、耢、耙、播、压、喷雾、平整土地机械和场面作业机械共1217台,农业机械总动力57825.62马力。从1963年起,全场逐步建立了三级农技机构,技术人员队伍不断扩大。1964年开始良种选育以来,共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500多个,大面积推广的10多个。1992年,场区建立起一支高炮人工增雨作业队伍,增强了防御旱灾和雹灾的能力。

场区自50年代开始,以农牧产品资源为依托,开展工副业生产,主要进行毛毡、毡衣、食醋、豆腐等的作坊式加工和挖煤、酿酒等小规模生产。1964年,工副业总产值仅49万元。1970年至1976年,新建成两座水电站,为发展工副业创造了条件。面粉、食油、皮革等加工工业的兴起,使农牧初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农机修理逐步转向农机修造。自1970年以来共生产1~7吨系列农用挂车2万多辆,行销西北五省区。1989年,小磷肥厂扩建为年产万吨高效复合肥的中型化肥厂,产品在满足本场需求的基础上,有部分外销。场区现有工副业生产项目为农业机械、皮革制品、地(挂)毯、复合肥料、生物制品、水电、原煤、花岗岩饰板、萤石、石棉、面粉、高级精炼植物油、白酒、保健酒等。各类场办工厂、加工厂近30个,已形成一个立足场区资源、着眼外部市场、门类齐全、综合发展的工副业生产体系。主要工副业项目年生产能力为:挂车3000辆,原煤5000吨,化肥l万吨,白酒450吨,精炼油5000吨,皮鞋3万双,皮夹克3000件,地毯1.5万平方英尺,水电1160万千瓦时。1993年,全场工副业产值4403.4万元,占各业总产值的41.82%。

40多年来,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大大发展。50年代初,全场仅有小学1所。1958年后,场区陆续办起多所小学。1967年后形成局(总场)有高中,各场有初中,连队有小学的办学格局。1993年,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23所,共123个班级。在校学生2474人,占场区总人口的13.1 %。  1977年至1993年,考入大学本科97人,专科95人,中专304人,技校137人。职工送培及岗位培训走上正轨。科研工作成绩显著。80年代,“山丹马”、“老芒麦”等多项成果分别获奖。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建立健全。1954年以前,全场仅有1个卫生所。1958年组建起职工医院。1993年,全局有职工医院1所,场卫生所4所,连队卫生室43个。共有医务人员331名,病床252张。职工文化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现有电影放映队4个,电视差转台和卫星地面接收站7座,电视覆盖率100%。1993年,马场管理局驻地及二、三场部分连队开通了有线电视,可同时收视6~8套节目。

回顾山丹军马场40多年的风雨历程,无处不渗透着几代马场建设者辛勤的汗水。在各项建设事业中,他们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牧马人精神,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谱写了山丹军马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经济、服务国防、建设家园、造福后代的崭新篇章。在这些建设者当中,有从大机关自愿报名来场的知识分子,有从旧军队里走过来的老一代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有在马场的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干部职工,还有从各类院校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更有50年代的转业军官,70年代的知识青年,以及许许多多作为马场建设骨干力量的牧马人的后代,他们都为马场的历史书写了有力的一笔,是不容遗忘的无名英雄。经过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拼搏和辛勤劳作,如今的大马营草原较之40多年前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场区经济和职工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职工思想日趋活跃,职工群众“兴场富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副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都在促进着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和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场一万名职工正在努力探索,开拓前进,以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马场历史新的辉煌。

网址: www.shandanjmc.com

地址: 中国甘肃山丹大马营

陇ICP备17003379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2502000124号

山丹马场 版权所有 2016-2025

农民工工资清欠投诉举报电话:1899363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