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原创  发布日期: 2019-08-27  

山丹马场历史沿革

秦期以前---- 少数游牧民族聚居地

大马营草原是水草茂盛的天然草场,古老的游牧民族氐、羌、月氏、匈奴等曾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妇女搽抹胭脂原料红蓝花的重要产地。据传,那时匈奴诸藩王的妻妾多从这一带的美女中挑选,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叫"阏氏","焉支"或"胭脂"是其汉译的谐音,焉支山因此而得名。

西汉以后------历代的皇家马场

汉文帝三至四年(公元前177年至前176年)月氏被匈奴击败,西迁,场境属匈奴浑邪王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过胭脂山千余里, 全部占领河西走廊。 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元狩四年,汉武帝"梦骏马生渥洼水中",大臣作天马歌献上,武帝即下昭在汉王朝设苑马寺,负责马政,在汉阳大草滩设置牧师苑,后设大马营、永固、新城三城堡,成犄角之势,并设墩标烽燧27处。《五凉志·沿革》载:汉阳大草滩即指大马营草滩,东自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乐。永固堡,南屏祁连,北居胭脂(即焉支山)。隋大业三年(607年),炀帝亲自下诏查问河西牧马情况;大业五年(609年)六月,炀帝西巡张掖,登焉支山,会见突厥及西域二七国王公使节,并亲临大马营草滩,下诏设牧监,牧养官马。自魏晋至隋唐,大马营草滩一直是重要的皇家牧马场所。唐代广设牧监(养马机构),据史籍称大马营草滩在唐代养马最多时期即逾七十余万匹。 "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道出了自古以来人们对马的推崇。由于大马营草原繁育的大量的良驹宝马,为历代建立和打造一支精锐的铁骑奠定了坚实基础,造就了"天下无双的陇右骑兵",陇右即甘肃河西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军队管理时期-----国内最大的军马场

1949年9月21日,第一野战军遵毛泽东主席"要完整无缺地把玉门油矿和大马营军牧场接收下来"的电示,派部从国民党手中接管了山丹军牧场,先后隶属于解放军总后勤部、兰州军区及兰州军区联勤部管理,为军队的后勤保障输送了大量的军马、粮油和牛羊肉。

移交地方管理-------高原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2001年9月10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保障性企业调整改革的重大决策,山丹马场整体无偿移交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管理,更名为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2013年7月25日,根据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系统内企业重组战略部署,山丹马场作为集团二级企业,由集团直接管理。

山丹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气候凉爽,远离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十分适宜天然牧草和农作物的生长。这里是全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也是牦牛、藏羊、马鹿和山丹马等优良畜种的养殖基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冷凉气候,为原生态农牧产品提供了较好的自然条件,山丹马场被消费者誉为"天然高原营养库"。多年来,山丹马场借助独特的原生态农牧产品的优势大力发展以菜籽油加工、青稞酒酿造和牛羊肉分割为主的加工业,产品质量优异,菜籽油、青稞酒和牛羊肉等以成为省内的知名特色产品。

山丹马场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开启了汉民族草原文化的星河,积淀了厚重的军牧文化。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积了丰富的天然绿色资源。伴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复苏繁荣,新一代牧马人在中农发集团的引领下,开启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征程。努力将山丹马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脱毒马铃薯种业基地,中国知名的高原生态牛、羊、驴养殖基地,国内有影响力的高原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国知名的马文化草原生态旅游基地"而不懈努力,执着奋进。

网址: www.shandanjmc.com

地址: 中国甘肃山丹大马营

陇ICP备17003379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2502000124号

山丹马场 版权所有 2016-2025

农民工工资清欠投诉举报电话:1899363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