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军马文化
“山丹马”培育及鉴定验收

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原创  发布日期: 2016-10-11  

山丹马是山丹军马场在现代群牧管理条件下育成的一个优良军马新品种。 山丹马的培育,以当地原有品种马为基础母马,于50年代初用顿河公马进行杂交,60年代根据总后勤部提出的关于军马生产的"五条标准"进行回交,70年代实行横交,80年代开始自群繁育,历经30多年,以有目的、有计划的育成杂交方法培育而成。1984年7月,经鉴定验收,确定为适应我国军需民用的以驮为主的军马新品种,并定名为"山丹马"。1985年7月12日,"山丹马"获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10月8日,荣获1985年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作为一个军马新品种,"山丹马"被写进《中国大百科全书》及多种养马学专著。

第一节 品种渊源

一、土种马

山丹军马场的马匹品种原属青藏马,但从汉代起,匈奴常占有这一地区,因此蒙古马大量进入,形成混血马。这种混血马既有青藏马粗重结实、适于挽用的特性,又秉承了蒙古马灵敏精干的优点,较蒙古马和青藏马速力增加,持久力增强,因而成为兼用型马。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波斯等国的马种进入河西走廊,对山丹马场的马种自然改良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民国初年以来,除蒙古马外,青海的浩门马,甘肃的岔口驿马、河曲马,新疆的伊犁马等,多有引进。因此,场区土种马乃是附近几个当地品种和少数外血马种在马营草原上互交繁育而成,只是习惯上称之为蒙古马。山丹马育成后,土种马均被淘汰。



二、伊犁马

1939年至1945年,从新疆伊犁引进伊犁种公母马200多匹。伊犁马体格健壮,高大结实,外型优美,生产性能良好,群马繁活率曾达90%。

三、顿河马

1953年至1954年,宋玉书和洪秉德先后去满洲里接来顿河种公马27匹,母马30匹,除进行纯种繁育外,还用以对土种马进行杂交改良。顿河马属高大型品种,躯干粗壮结实,四肢骨量粗大,肌肉丰厚,体幅较宽,胸背部发育良好。对纠正土种马躯长体矮的缺点有显著作用。

四、莫尔根马

1947年,引进莫尔根种公马一匹,名;雪装;号,与蒙古马杂交,曾生产少量莫蒙杂种马,50年代曾与顿蒙杂交马交配,产生莫蒙顿杂交马。1953年,从岷县种马场调入莫尔根种公驹"莫德"号和"莫罕"号,"莫德"号外形肖骡,后肢呈O型,无种用价值,被淘汰出售,"莫罕"号外型优美俊秀,在一分场饲养,未及配种即患脑膜炎倒毙。

五、其 他
 1946年,由叶桢远自西安金龙池接来抗日战争胜利品——日本母马37匹。这批马因口齿较大,无繁殖能力,未留下后裔。1974年,二场从青海门源购入小型阿尔登公马两匹,短时限制配种,所产后裔补充挽用或出售,未参与马匹改良。场区军骡生产选用关中种公驴,1946年,一次引进10头,以后陆续引进。关中驴体格高大,公驴高133.9厘米,母驴高130.7厘米。


第二节 培育过程

民国38年(1949年)3月,山丹军牧场曾向西北马政局上报培育山丹马计划,未获批准。

1953年开始山丹马的培育工作,至1984年7月鉴定、命名,其间经历了4个阶段。

一、杂交阶段(1953~1962年)


杂一代公马

1953年开始采用人工授精方式,用河公马对土种母马进行杂交改良,以图培育重乘轻挽马。是年,从一分场调土种母马一个群(编号19群)至二分场,由二分场试做顿蒙杂交人工授精,杨林修指导配种。次年,二分场对4个群共600匹基础母马进行人工授精,1955年,配种母马增到1200匹,1956年增至1800匹。1960年,繁殖顿河纯种马驹78匹,顿蒙成年一代杂种母马202匹,各岁一代幼驹1214匹,当岁二代幼驹88匹,莫蒙一代杂种38匹,出场1500匹,共有3042匹。1962年,全场有杂一代马4496匹,并有少量二、三代马。 杂一代马的改良成绩与一般表现:外形高大方正,头颈腰腿结构匀称,胸部深长充分,但有少数窄胸,颈础显得稍低,有少部分垂腹,尻部短斜而尖。体质主要为结实粗糙型,占总数的65.15%,次为干燥结实型,占12.77%,粗糙型占1.04%,粗糙湿润型占6.57%,其他占4.47%。毛色极为单纯、一致,绝大多数为骝毛和栗毛。体尺较大,母马体高较基础母马提高8.4厘米。禀性灵敏温驯,易于调教使役,乘挽性能有所提高,为培育山丹马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杂一代马对饲养条件要求较高,适应性较差,二代和三代更为明显,且体格偏大,使役有所不便。为加速育种,更好地组织育种工作,1961年10月,成立了山丹马育种委员会,11月11日召开育种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二、回交阶段(1963~1971年)

1962年全军军马选种会议提出军马选种的五条标准:能驮100公斤在山区持续行军"驮挽乘兼用,以驮为主,专乘专挽适当发展"适应中国的饲养条件"能持久"成本比较低。从1963年起,以土种公马回交杂一代母马,或用杂一代公马配土种母马,产生含外血25%的混血马。后还试生产了少量含外血12.5%、6.25%的低外血马,以增强其适应性、降低杂一代马的外血含量及体尺。

1971年11月,西办军马局召开军马工作会议,制订了育种计划。是年全场有成年混血母马1932匹,占总马数的25.9%。经场内鉴定和总后勤部组织调查,混血马基本达到军马选种的五条标准。

三、横交阶段(1972~1980年)

按照1971年所订计划,对达到育种目标的混血马再经严格选择,组建核心群,采用非亲缘同质选配法进行横交,克服其遗传上的不稳定性,巩固其优良性状。

四、自群繁育阶段(1980~1984年)

1983年末,全场有横交马和自繁马2824匹,混血马1300余匹,两者合计占总存栏数的47.9%。  从1980年开始进行自群繁育。通过选种选配,建立核心群,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马匹优良品质,稳定其遗传性,解决回交、横交阶段遗留的尻部、腰部及后肢缺陷。

1984年7月,兰州军区后勤部在军马总场召开山丹马品种鉴定验收暨科技成果鉴定会议,鉴定委员会认为山丹军马场培育出的军马新品种是"适合我国军需民用的一个军马新品种",并定名为"山丹马"。鉴定委员会认为:山丹马的育成是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山丹马可以在全军和我国较大区域推广利用。

经鉴定委员会推荐,"山丹马"于1985年7月12日获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10月8日获1985年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同时获奖的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是赵书润、叶桢远。

山丹马培育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有利条件和成功做法:一是以本国良种马为主,引入外血比例只有25%,且只有顿河马一个品种,其遗传基础既得到了丰富而又不庞杂。保证了有较强的适应性,又易使马的优良品质得到固定和统一。二是场内马匹较多,出场数量大,有充分的选择淘汰余地。三是场区草原条件、农业基础较好,冬春季节马匹有定量补饲,营养需要得到保证。全年大群放牧,严冬仍在旷野,形成了结实的体格和灵活的气质。四是从1953年就开始推行人工授精,后来又推行低剂量输精,充分发挥了优良种公马的作用,加速了培育进程。五是1961年以来三届育种领导机构及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通力协作,育种工作层层落实,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使育种计划得以实现。

第三节 品种特性

一、体质外貌

山丹马整体结构协调,禀性温驯,有悍威,气质灵活,躯干粗壮,体形方正。公马体质粗糙结实型占50%,母马粗糙结实型占36.6%。毛色中骝毛占69.9%,黑色占21.1%,栗毛占8.2%,深毛色合计占99.2%。头上有白星、额刺等别征者占16.8%,四肢有系白别征者占7.5%。

二、经济类型

分为驮挽和驮乘两个类型。公马中60%为驮挽型,母马中42%为驮挽型。两种类型之间差异极显著。

三、体 尺

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为144.3厘米,体长147.3厘米,胸围177。7厘米,管围20.1厘米,体重436.8公斤;母马平均体高137.7厘米,体长143厘米,胸围164.4厘米,管围17.4厘米,体重366.3公斤。

四、工作性能

经1971年和1982年两次负重行军测验,证明山丹马的驮力、持久力和爬山越野能力较强。据在部队调查,136匹服役山丹马中,作业能力强者占68.4%。山丹马善走对侧快步,走1000米需时2分11秒。新中国成立后,中央警卫团曾多次来场为中央首长遵选坐骑。据历年赛马会成绩,山丹马速力纪录为1200米1分35秒,1600米2分13秒,3200米4分55秒7,5000米8分13秒8。经 用木爬犁测验,最大挽力平均455公斤,占体重的89.1%。

五、适应性

山丹马由于含外血比例小,培育过程中强调自然陶冶、野牧锻炼,故基本保持土种马的坚强适应性,表现在恋膘性好,抗病力较强和移地饲养适应快等方面。

六、繁殖性能

山丹马一周岁显露性行为,二周岁性成熟,但通常三周岁开始配种。种公马平均射精量55.9±13.7毫升,活力0.6±0.1,浓度1.4±0.3亿/毫升,存活时间9l.2±20.4小时,生存指数28.2±6.5。母马于4~8月发情,发情周期19.5±5.4天,发情持续时间7.7±5.4天。1974~1983年全场平均受胎率91.3±0.9%,繁殖成活率86.6±1.9%。在群牧条件下,初产马群的繁殖成活率一般较低,而在1980~1981年度,二场二队二班的山丹马群里有56匹初产马,取得全配、全怀、全产、全活、全壮的"五全"优异成绩。

七、幼驹的生长发育

胚胎期发育较好。初生公驹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分别达成年马的62%、51.9%、45%、55.7%,母驹分别达65.2%、49.7%、49.1%、64.4%。

哺乳期生长快,六月龄时母驹的四项主要体尺分别达成年马的83.2%、73.6%、79.8%、83.9%。断乳后,一岁时公驹体高达成年马的87.9%,母驹为87.4%;三岁时公驹为99.7%,母驹为100.9%。三岁时发育成熟。幼驹生长发育比较齐整,横交和自繁过程中分离现象不明显。

八、繁骡情况

山丹母马和平均体高133.9厘米的关中驴交配,所产骡子杂种优势明显,生长发育良好,役用能力比马有明显提高。


第四节 育种组织及研究

一、育种组织机构

(一)山丹马育种委员会

1961年l0月,山丹马育种委员会成立,11月11日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确定了育种委员会及下设各小组的人员和职责,制定了育种委员会章程。

育种委员会组成:

主任委员:山丹军马场第一书记庞建业

副主任委员: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路葆清、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教授崔堉溪、山丹军马场畜牧技师宋玉书

委员:军马场场长张俊臣、农业技师荆克政、兽医技师洪秉德、一分场场长赵书润、七分场场长曹光印、九分场场长叶桢远、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恒、三分场副场长李学文、四分场副场长刘健民、九分场副场长钟兴渭、一分场技术员胡应麟、七分场技术员施水杰、一分场育成队支书李长保、九分场牧长王忠善、军马场技术员柯士铗。

业务小组组成:

繁殖配种小组:胡应麟(组长)、钟兴渭;

生长发育观测组:李学文(组长)、施永杰;

饲养管理组:赵书润(组长)、荆克政、王忠善;

调教组:曹光印(组长)、刘健民、李长保;

种马鉴定和选种选配组:叶桢远(组长)、孙恒;

防疫组:洪秉德;

秘书组:柯士铗。

同时,全场设四个育种小组,一、四、十分场设一个小组,二、五、六、九分场设一个小组,三分场设一个小组,七、八分场设一个小组。

(二)家畜育种领导小组

1977年,军马总场成立家畜育种领导小组,由张连城、张开国、董忠厚、钟 兴渭等组成,聘请宋玉书、赵书润、叶桢远、洪秉德为顾问。

1981年4月8日至13日,军马总场召开军马育种会议,用3天时间逐群检查了58个马群,提出加速山丹马培育的各项措施,调整子家畜育种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由张连城任组长;张开国任副组长;顾问宋玉书、赵书润、叶桢远、洪秉德;秘书长:钟兴渭;成员:周述基、刘天禄、李长保、董忠厚、陈富年、朱新民、柴希珍、王权友、刘风科、尚军茂、彭玉璋。办事机构为畜牧处。

二、育种研究资料

自1961年山丹马育种委员会成立至1984年鉴定验收,积累了大量的计划、总结及分析资料,主要的有:

《山丹牧场几年来马匹育种工作的分析研究报告》,1960年8月编写,主持人:路葆清、宋玉书、崔墒溪;执行人:杨治、洪秉德、叶桢远、董良才、曹光印;参加人:施永杰、夏永清、郝寿林、牛贵衍、李伯忠、钟兴渭、刘彭年。

《国营山丹牧场马匹杂交改良工作总结》,1960年1月编。

《山丹马八年来改良效果和1960年选种总结》,山丹马育种委员会鉴定组1961年编,约10万字。

《山丹马选配方案》(草案),山丹马育种委员会1961年12月31日拟定。分五部分:选配的依据;选配的原则;选配标准;育种用马匹的编群;选配计划。

《山丹军马场本地马(习简称蒙古马)品种特点一般表现的观察分析》,1962年10月编写。

《山丹军马场顿河马品种特点一般表现的观察分析》,1962年10月编写。

《山丹军马场引用顿河马杂交本地马十年来改良成果的介绍》,1962年编写。

《(山丹马)育种计划》(草稿),1971年由二场、科研所制订,1972年初由军马局转发各场;1977年10月军马总场将此计划修订后,正式下发。

《育种工作阶段小结》,1973年编。

《1975年马匹人工授精降低输精量实验总结》,军马局科研所与二场一队配种站1975年8月合编。

《关于出场军马质量情况的调查报告》,军马质量联合调查组1977年7月编。

《马骡常见病汇编》,洪秉德编写,1983年6月。

《山丹马挽力测验记录》,1980年8月编。

《山丹马驮力测验小结》,1983年?月编。

《山丹马速力测验报告》,1983年7月编。

《山丹马育种总结报告》,1984年7月编。

1984年7月,山丹马品种鉴定验收暨科技成果鉴定会议期间形成的文献资料有:

《山丹马品种鉴定证明书》,山丹马品种鉴定验收委员会作。

《山丹马科技成果鉴定意见》,山丹马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作。

《山丹马选育方案》、《山丹马综合鉴定试行标准》、《山丹马企业标准》(草案),山丹马品种鉴定验收委员会通过。

鉴定会期间交流的论文有:崔墒溪的《甘肃河西古代养马历史和品种形成及其种质的探索》,杨再、纪景仁的《试论生态因素对山丹马形成的影响》等。

第五节 鉴定验收

1984年7月10日至16日,兰州军区后勤部在军马总场召开山丹马品种鉴 定验收暨科技成果鉴定会议。应邀参加会议的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 府部门、新闻单位代表及总后勤部、兰州军区后勤部、新疆军区后勤部、伊吾军马场的代表等共63人,原西办军马局局长庞建业、副局长张忻也应邀参加会议。农牧渔业部和张掖地区行署致电祝贺。

会议经听取军马总场场长张连城关于育种情况的汇报和崔墒溪教授关于品种鉴定验收有关问题的专题发言后,深入生产现场,对马场自然生态条件、马群放牧情况等进行实地考察,鉴定了全部种公马。对部分核心群母马进行随机抽样鉴定,并按育种计划对各项指标进行全面审查。经考查测试和分析讨论,由17人组成的山丹马品种鉴定验收委员会作出《山丹马品种鉴定证明书》。其中确认:"山丹马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原定育种计划要求,在国防和农业生产上具有较高的经济实用价值,可以作为一个品种在部队和全国推广应用。"并定名为"山丹马"。

品种鉴定验收后,由21人组成的山丹马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通过对培育山丹马的科技成果进行分析、评议和鉴定,形成《山丹马科技成果鉴定意见》,认定"山丹马的育成是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山丹马可以在全军和我国较大区域推广利用"。并推荐报请国家发明一等奖。

网址: www.shandanjmc.com

地址: 中国甘肃山丹大马营

陇ICP备17003379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2502000124号

山丹马场 版权所有 2016-2025

农民工工资清欠投诉举报电话:1899363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