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原创 发布日期: 2016-07-20
甘肃中牧山丹马场二场地处山丹马场中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2006年建成通车的;永民;县际公路和2009年修建完工的;马窟;四级通乡公路沿境而过,构架起二场通往一、三、四场及周边地区的两条主干线,也是通往马场旅游胜地窟窿峡、大黄沟的必经之地。随着场区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有力带动了场区非公经济的发展,目前,二场非公经济在投资规模、服务领域、从业人员等方面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已成为场区部分职工重要的收入来源。
二场总面积:103万亩,其中耕地18.0721万亩,草场70.3万亩,其它面积15.67万亩。土地权属来源于(1952)政李字136号文件,为军事用地,属城镇土地、国家所有。建场44年来,二场一直为总场所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二级企业单位,注册地址:山丹马场二场,注册资金:139万元,属国有企业性质,主营业务:农畜产品。
二场境内地形平坦,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坡度2-8%,为祁连山北麓山前倾斜平原,地貌形态由高山、中高山、低山丘陵和平原4种基本地貌组成。场区高原寒冷半干旱气候特征明显:气温低,日照充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无明显夏季。年平均气温0.2℃,年平均日照时数2823小时,无霜期10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358.8毫米,年蒸发量1701.2毫米。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合于马匹、牦牛、藏羊、马鹿等耐寒畜种的繁衍及油菜、大麦、青稞等冷凉作物的种植。
二场组织机构设置经2012年机构改革,组织架构模式现设党委1个,机关职能部门9个(党委办公室、场长办公室、财务科、生产科、人力资源科、供销科、低保办公室、工会、畜牧兽医站),并辖9个生产连队(其中7个农业连队、2个牧业队)、3个后勤服务保障单位(医院、保障中心、退管所)。截至2012年底,全场现有总人口 5061 人,2246户,其中:在职职工1901人、离退休职工780人。
场两费自理人员1799人(其中:农业承包职工1726人,牧业承包职工73人),管理人员65人,辅助人员34人,医疗卫生人员17人。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3 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人。全场设13个基层党支部,共有党员:495人,其中女党员36人,男党员459人,流动党员37人。2004年场成立工会委员会,各基层单位设工会委员会或工会小组,现有工会会员: 1306人。
2002年,场区农牧业实施全面改革承包,将生活田、草场划分到户,生产经营责、权、利得到进一步明确,农牧业承包职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农牧业生产经营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畜牧业是传统的优势产业。二场现有可利用草原70.3万亩,占总面积的68.3%,由南向北依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及干旱草原,南部山区草场适宜夏秋放牧,北部平原草场适于冬春使用,现有冬季草场22.5万亩,夏季草场47.8万亩,现存栏马匹566匹,牦牛8000多头,藏羊1.2万余只;冬春草场围栏率、划区轮牧率均达到85%以上。畜牧业改革后,以牲畜买断经营为突破口,把草场划分给牧工租赁使用,建立了稳定的牧业家庭承包形式。2012年根据山丹马场101工程工作要求,二场进行肉羊一体化建设项目,将引进纯种母羊200只,陶赛特种公羊10只,新建圈舍830平米,育肥羔羊200只,以此提高羔羊生产效益。畜牧业比重约占总产值的6.5%。但由于历史原因,祁连山区近10万亩草场为我场与青海、周边牧民"混牧区",科学、合理使用难度较大。
种植业是生存的支柱产业。二场从2003年开始陆续退耕还林1.1万亩,2010年为四场划拨4273亩,现有耕地18.0721万亩,98%以上的地块超过200亩,千亩以上地块约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土地规模化优势明显。现拥有各类大型农机具780多台套,农业生产各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90年代末,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调蓄配水塘坝一座,配套大型喷灌设备7台,可移动式喷灌设备7套,可喷灌面积6000亩。移交中牧总公司后,农业改革以落实"两费"自理为核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将土地划分为生活田和经营田,生活田划分到户,农业机械作价出售给职工,经营田除由企业视资金情况种植外,剩余土地按等级确定地租,面向职工和社会发包,目前种植业比重约占总产值的92%。根据山丹马场101工程工作要求,二场适时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青割草种植面积,2013年种植青割草20000亩,以股份合作形式规模发展草业。
网址: www.shandanjmc.com
地址: 中国甘肃山丹大马营
陇ICP备17003379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2502000124号
山丹马场 版权所有 2016-2025
农民工工资清欠投诉举报电话:18993631538